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黄方柱荣获拾遗传承“传统中医诊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黄方柱荣获拾遗传承“传统中医诊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近期,黄方柱凭借其在传统中医领域近四十年的深耕细作、卓越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突出贡献,成功荣获拾遗传承“传统中医诊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黄方柱个人从医生涯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坚守传统中医精髓、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的有力褒奖。

黄方柱1965年1月出生。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家中常备草药的香气,以及邻里乡亲因中医药而缓解病痛的场景,都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对中医药的好奇与向往的种子。那时的他,常常看到长辈们用一些看似普通的草药,就能解决困扰人们许久的病痛,这让他对中医药的神奇功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他小小的心中立下了将来要学习中医药、治病救人的志向。

成长过程中,黄方柱目睹了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有限的年代,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他看到乡亲们通过中医药得到有效的治疗,这更加坚定了他学习中医药的决心。他深知,中医药不仅是一门医学技艺,更是一种济世救人的手段,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健康希望。

带着这份初心与向往,黄方柱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主动接触中医药知识。他翻阅中医药典籍,虽然很多内容晦涩难懂,但他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这些早期的积累,为他日后系统学习中医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在中医药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1985年,对于黄方柱而言是人生中极具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有幸拜入苗阳夺先生门下,开始系统研习传统中医汤剂治疗。苗阳夺先生是当地著名的中医大家,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汤剂配伍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能够成为苗阳夺先生的弟子,黄方柱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他倍加珍惜这一学习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药知识的学习中。

在跟随苗阳夺先生学习的日子里,黄方柱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天赋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苗阳夺先生治学严谨,对弟子要求严格,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到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的掌握,再到汤剂的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都倾囊相授。黄方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诵中医典籍,牢记各种草药的功效和配伍禁忌。

1988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黄方柱远赴深圳宝安西乡,在邓安仁先生的指导下开展临床实践。邓安仁先生是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专家,擅长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邓安仁先生的指导下,黄方柱接触到了更多复杂多样的病例。每天,他都跟随邓安仁先生接诊患者,仔细观察先生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病情,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邓安仁先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常常结合具体病例,向黄方柱讲解中医理论的应用,让他深刻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在近四十年的从医生涯中,黄方柱不仅注重临床诊疗工作,还始终致力于中草药药理研究与中药复方汤剂对人体健康调节作用的创新探索。他深知,中医药要想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研究。

黄方柱还积极探索中药复方汤剂对人体健康的调节作用。他认为,中医药的优势不仅在于治疗疾病,更在于预防疾病和维护人体健康。为此,他通过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复方汤剂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体代谢、延缓衰老等作用。他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特点和健康需求,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中药复方汤剂,受到了欢迎。

获此殊荣后,黄方柱回顾自己近四十年的从医生涯,感慨万千,他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关于作者: 开钫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